金線油塔是西安小吃代表品種,原名油塌。以精白面粉和熟豬油為主料,經調面、拉絲、盤形后蒸制成。其特點是:層多絲細,松綿不膩。有“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美稱,故名金線油塔。食時常佐以杏仁甜漿。
相傳,此品出自唐穆宗時丞相段文昌家一老女仆,經改進制成。據北宋陶谷《清異錄》記述,段文昌對飲食極為講究。他曾自題其齋名為“練珍堂”。如果出行在外,便把為他做飯的處所叫“行珍館”。那位女家廚在40多年里將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但能夠得到真傳的,只有9個女仆。民間傳說真正繼承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后來這種食品傳人市肆。唐代天授(690—692)年間,長安飲食市場就有這種油塌。據唐代張族《朝野僉載》記述,一位叫張衡的官員,從朝廷出來,路過街市,香氣撲鼻,下馬一看,原來是剛出爐的油塌,饞涎欲滴,便悄悄地買了油塌吃起來。
及至清代末葉,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三原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面粉和用糧食喂養的生豬板油和網油。使油餅層次增多,并改“餅”狀為“塔”狀,改“烙”制為“蒸”制,名稱也相應地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20世紀30年代傳入古城西安,南院門第一市場福記飯館的馬振賢師傅首先得其真傳。從那時起直到50年代初,盡管飯館地址遷移到西大街迎祥觀巷口,并改名為同福樓,但金線油塔卻一直是看家名點,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每天接待酒席不斷,成為西安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中華名小吃。
金線油塔制作技藝:
1、特粉加水和成軟面團,稍餳。
2、豬板油與五香粉、精鹽拌勻,做成板油泥。
3、將面團搟成方形片,涂上板油泥抹平卷起再搟成3分厚的片,順長切成細絲,用手拉長在食指與中指上盤繞成圓塔形成為油塔坯。
4、普通粉和成面團后搟成兩片薄片,一片鋪在籠屜上,上面擺放油塔坯,另一片蓋在油塔坯上上籠蒸熟。
5、出籠時取掉面片,每兩個油塔合在一起,用手略拍打、抖動至蓬松,放入盤中。食時配蒜茸。
特點:松軟綿潤,油而不膩。